中航工业盘点近5年成就!
资料图:歼15
2011年1月11日,歼-20验证机亮相,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井喷式发展。这五年来,中航工业取得多项成果,多种先进军机、民机成功研制并批量装备。1月19日的《中国航空报》刊登头版文章《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的历史跨越》,为我们盘点这五年来中国航空工业的成就。
以下为原文:
“十二五”期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推进航空工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肩负“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神圣使命,深刻把握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和成功道路,全面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以航空为本,全力打造覆盖航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相关多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全力推动航空工业由战略先导产业向战略支柱产业转变,实现了我国航空与世界航空强者相比,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从“高级打工者”到“平等合作伙伴”的历史性转变,中航工业迈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里程碑,为“十三五”规划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报将从本期刊发中航工业《辉煌“十二五”》系列文章。
“十二五”期间,中航工业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奋力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规模效益持续稳步增长:总收入实现翻番;上缴税费翻番;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4.5%。上市公司从24家增加到30家;在《财富》500强的排名从2010年第330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159位;2014年跻身世界防务百强和航空航天百强第8位和第10位,均比2010年提升4位。品牌价值从2012年的598亿元(名列全国第27位)上升到2015年突破1008亿元(名列全国第25位)。
因势革新,破茧成蝶,改革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
“十二五”期间,中航工业着眼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义无反顾地推进以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的改革,用市场化的基因重铸魂魄,实现了体制机制变革的历史性突破。按照“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子”的原则,对所属一百多家企业实施专业化整合,在组建19家专业化的子公司(直属单位)基础上,进一步做实、做强、做大直属单位。着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搭建了总部作为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中心,直属单位作为利润和产业化中心,成员单位作为成本和专业化中心的三级管理体制。集团公司获批中央企业国有独资董事会改革试点,开展了中央企业国有独资董事会改革试点工作,设立董事会并完善相关制度。
上市公司从2010年的24家增加到2015年的30家,资产证券化率从15%上升到60%以上。通过上市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借助资本市场的刚性约束,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利用上市平台推进专业化整合和子公司的整体上市。截至2015年12月11日,中航工业所属上市公司总市值5910亿元,其中,集团公司控股市值3178亿元。持续推进资本化运作,通过资本市场融资109亿元,实施重组项目10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入资金对所属上市公司股票进行增持,为稳定资本市场做出贡献。
“十二五”期间,中航工业抓住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机遇,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先后与具有区位和特色资源优势的北京、天津、福建、河南、青海等30多个省市建立了高层次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合作范围从工业项目拓展到了以爱飞客、航空大世界为代表的服务业项目,实现了我国航空产业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国家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战略布局。
几年来,中航工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国企向现代公司的跨越,正加速由国内企业向跨国公司迈进。
技术推动,需求牵引,航空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作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主承制商,“十二五”规划期间,中航工业始终把“保军”作为神圣天职,紧跟我军战略转型的需求,加强技术攻关,强化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方式,广大干部职工长期加班加点、日夜鏖战攻关,航空武器装备取得重大成果,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呈井喷之势,使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加快了国防力量由单纯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助力我国国防力量开始逐步实现以空固土、以空强海的华丽转身,使我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能系列化、多谱系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航空武器装备的国家之列。
以大型运输机为代表的系列运输机,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第4个能够自主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以“鹘鹰”隐身战机为代表,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能自主研制隐身战机的国家,推动了我国战机从第三代向第四代、从非隐身向隐身的巨大跨越;以歼15飞机在航母上完美起降及完成系列任务为标志,中航工业陆续提供和研制的航空装备正在推动中国登录“以空强海”的新时代;以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成功研制和批量装备为代表,标志着我国直升机研制登录世界先进水平;以歼10、歼11飞机大批量装备部队和系列发展为代表,推动中国军机正在向以二代装备为主向以三代装备为主的跨越;以空警200、空警2000、空警500预警机等特种飞机为代表,加速了我国航空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以“翼龙”等多型先进无人机批量生产为代表,表明我国飞机已经登录从有人时代向无人时代;以“太行”发动机批量装备部队为代表,表明我国航空工业已具备自主研发第三代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能力;以“玉龙”发动机为代表,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完全立足国内制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先进涡轴发动机的能力;以“闪电”10导弹为代表,我国空空、空地导弹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并实现了批量交付。
中航工业把振兴我国民用航空产业作为使命所在,大力推进民机研发制造和相关产业发展,民用航空基本形成了由中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及其系统配套构成的产品体系。
涡桨支线飞机呈现多型并举、多用途发展的新格局。“新舟”60系列飞机初步形成了客运型、货运型、公务型、海监型,多型并举、多用途发展的新格局,“新舟”60人工增雨机取得补充型号合格证,“新舟”60海监机完成合格审定试飞;“新舟”600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新舟”600F民用货机已取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TC证;新一代涡桨支线飞机“新舟”700项目研制稳步推进,与奥凯航空、幸福航空、巴戎航空等11家客户共签订185架订单。目前,“新舟”飞机累计确认和意向订单超过300架,累计交付100架,分布在全球18个国家,运营在非洲、拉美、东南亚与南太平洋等区域的260余条航线上,飞行起落和飞行小时数双双超过30万,已具备了一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
在直升机领域,中航工业AC系列直升机初步形成了产品研制、市场开发、客户服务和运营全价值链发展,形成了从1吨级到13吨级相对完整的民用直升机产品谱系,初步形成了全价值链发展,“安全、低成本、可信赖”的品牌形象日益突出。自主研制的AC311、AC312、AC313等民用直升机已取证并实现批量销售,2011年以来共销售AC系列民用直升机50架。亚洲最大吨位大型高原直升机AC313成功飞越青藏高原海拔8000米高度,圆满完成高寒试飞并取得A类适航证,创造了国内直升机升限新纪录,结束了国产直升机不能上高原的历史,使中国和欧美俄一样具备自主研制大型直升机的能力。其间推出了“先驱01”、“鸭嘴兽”、“短尾隼”、“飞鸿”、“绝影”等概念直升机。
在通航领域,中航工业始终积极呼吁和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大众航空。通过自主研发和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在通用航空制造业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研生产和维护保障体系,提升了高端通用飞机研发制造能力,产品谱系加快完善,活塞、涡桨、喷气公务机、水陆两栖和浮空器等产品全面发展。运12F取得中国民航型号合格证,运12E获得俄罗斯型号认可证。2014年中国珠海富易堂fyt上,运12系列获得美国20架订单,并出口俄罗斯15架,这是我国民机首次出口发达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海鸥”300等研制顺利;2009年立项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AG600,2015年全面登录总装阶段。2014年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复合材料涡桨公务机领世AG300完成首飞,轻型喷气公务机愿景SF50首飞成功。同时,坚持研发、生产制造、用户培训、服务保障以及通航运营等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业务发展,加快全国通航产业基地建设和业务布局,打造研发、运营一体的业务发展新模式,积极呼吁和推动低空空域开放,迎接我国通航产业发展春天的到来。
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力量,中航工业全力支持C919国产大型客机、ARJ21新支线项目研制,攻克多种技术难关,完成了多个阶段性任务,全力保障了C919首架机总装下线,助力我国国产大飞机早日飞上蓝天和ARJ21顺利交付用户。中航工业作为C919主供应商,与主制造商大力协同,积极参与C919的研制生产工作,在项目研制中,承担了1个“中国心”研制,即研制发动机,组建商用发动机公司,承担了大型客机国产发动机研制的主体责任,CJ-1000A商用发动机研制取得重要进展;2项重大试验试飞任务,即大客的静力试验和试飞试验任务;承担了8大部分机体结构的制造任务;在机载系统方面,涉及26个机载系统的研制,即合作研制了10个主要系统,参与研制7个系统,自主研制了9个系统设备;此外,还负责了大部分机体结构试验和其他相关试验工作;与GE、赛峰、霍尼韦尔等世界著名企业开展对等合作,研发世界先进的产品为C919配套,填补了民机领域的国内空白,也借此提升了对外合作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