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军公开大批功臣
火箭军部队发射多型中程及战术导弹
山因脊而雄,国因脊而强。军队,是国家安全的脊梁。军队的脊梁,是千千万万的优秀军人。
自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横空出世的那日起,一代代火箭军官兵始终牢记神圣使命,精练苦练战略铁拳,实现战斗力建设飞速发展。
导弹腾飞的烈焰里,熔铸着导弹将士冲锋的姿态。一批批运筹帷幄的战场指挥员,一个个挺立潮头的科技先锋,一群群挥戈仗剑的导弹精兵,一代代忠诚报国的英雄模范,用铿锵的誓言和拼搏的血汗,汇聚起火箭军建设发展的昂扬力量,擎起大国支撑的钢铁脊梁。
从导弹司令、导弹旅长到发射营长,一批批优秀指挥员仗剑驱车驰骋疆场——
“领头雁”引领长剑啸九天
静谧的夜晚,戈壁高原突然爆发出惊雷巨响,怒吼的烈焰如同壮美的烟火,托举长剑直刺苍穹……组织这次发射演练的是一支全面过硬,誉满全军的导弹劲旅。中央军委为该旅荣记集体一等功,成为火箭军历史上的首个“一等功旅”。成功发射导弹100多发,被誉为“百发百中旅”。
雄师锐旅,仗剑神兵。为托举新型导弹剑啸九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为该新型导弹部队的创业者,导弹司令杨业功常年不知疲倦跋涉千里高原、带着病体辗转导弹阵地,为打赢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宁可身体透支,决不让使命欠账。”杨业功用生命书写的铮铮誓言,化作官兵当先锋打头阵的自觉行动,一支支虎贲之师正枕戈待旦,备战练兵。
将星虽陨落,精神耀中华。他被中央军委追授“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成为全军部队八大挂像英模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杨业功受命筹建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部队,历经数年寒霜,中国“常规导弹第一旅”宣告诞生,广大官兵学“打赢”之术、谋“打赢”之略、练“打赢”之功、钻“打赢”之道,成为一支“随时能够打仗,随时能够打胜仗”的神剑劲旅。这个导弹旅成为全军赫赫有名的先锋劲旅,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怀揣强军梦想,清华(微博)学子乐焰辉慕名来到该旅。担任指导员时,他成为一级发射架指挥长,两次把新型导弹送上蓝天,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荣立一等功。如今,在发射营长岗位上,他正努力跻身火箭军等级发射营长行列。
战略导弹部队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着一支支先锋劲旅枕戈待旦、厉兵秣马的战斗风采,也记录着一批批优秀导弹司令、导弹旅长和发射营长、连长矢志打赢、仗剑出征的卓越功勋。
当年被树为战略导弹部队“十大砺剑尖兵”的导弹旅长夏小平、“矢志基层建功立业优秀连长”沈方泉、“模范大学生干部”曾满军,如今正带领部队备战练兵、整装待发。
第三届战略导弹部队十大砺剑尖兵、某基地副参谋长谈卫红,数十次参加重大军事行动,亲自将数十枚导弹送上苍穹。他曾在两个新型导弹旅担任旅长,带出两批不同型号导弹部队的“砺剑尖兵”。
作为战略导弹部队最前沿的指挥员,他们潜心砺剑用自己的文韬武略托举起大国长剑腾啸海天。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洒在训练场、发射场,是火箭军方阵的坚强基石,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无敌铁拳。
在他们的麾下,战略导弹部队在一次次锤炼中羽翼渐丰,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时间大大缩短,快速反应能力明显增强,导弹发射精确度越来越高,整体作战能力不断提高,锻造出一支支能打仗、打胜仗的战略铁拳头!
从导弹专家、创新能手到技术骨干,一个个科研先锋发挥才智不断登攀——
“智囊团”催生打赢新招数
已是凌晨,京畿一隅,火箭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肖龙旭仍在伏案疾书,赶写一份咨询报告,为院党委提供决策依据。
作为闻名全军的“科研英才”,肖龙旭一次次捧回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项,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荣膺当代发明家称号。
和肖龙旭一样,战略导弹部队许多导弹专家、创新能手和技术骨干,登录各级党委指挥决策层,拥有“重大决策监督权、长远规划参与权、科研项目否决权、咨询报告提交权”。
作为技术密集的高技术军种,战略导弹部队各级党委始终把造就过硬技术人才队伍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形成一支由火箭军导弹专家、基地技术尖子、旅团技术骨干组成的三级技术人才队伍。
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入伍39年始终坚守在实战化建设一线,身患癌症仍奋力工作,留下“活就活在导弹旁、倒也倒在阵地上”的铮铮誓言,被表彰为首届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中央军委授予他“砺剑先锋”荣誉称号。
某研究所所长李贤玉,坚持把军事科研当作打仗,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征途上,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新型指挥信息系统,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先河。
为了让尖子人才成为部队迈向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他们挑选20余名导弹专家领衔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选派技术尖子全程跟踪新装备研制生产,成建制轮训导弹旅信息技术骨干,构建形成梯次衔接、体系配套的信息化建设专门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已形成3名院士领衔、130名国家和军队级专家组成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群体。
科技,为战略导弹部队的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每年上千项科技成果问世,90%以上得到推广应用,成为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国家和军队科技颁奖台上,常有战略导弹部队科技英才的身影——
导弹专家邱成龙倾注毕生心血创造“东风剑法”,在浩渺苍穹绘出“中国弹道”,用生命之火熔铸了彪炳千秋的大国剑魂;
导弹专家陈礼国扎根山沟45年,6次面临生死考验,编写出我军导弹武器装备“爆炸”训练唯一的指导性大纲;
“献身国防现代化模范科技干部”黄炳华、“草根发明家”陈学东、“武器监造官”廖平、“博士参谋”何玉彬……一个个科研先锋用创新成果,诠释着对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
数十载磨砺淬火,火箭军部队“专家方阵”成为科技奋飞的“领头雁”;三级“技术尖子人才库”汇聚了大批“科技精英”;导弹技术专家相继登录作战部队决策层;大学生士兵群体出现在导弹训练场、发射场……
目前,火箭军部队已拥有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部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军官数量持续攀升,作战部队发射营长、发射连长90%以上拥有硕士、学士学位,科研院所中青年科技干部六成以上是博士硕士。这些科研精英,成为推动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创新源”。
从发射号手、操作骨干到岗位尖兵,一群群导弹精兵脚踏实地屡建奇功——
“精武星”立起尖兵好样子
南国冬日,演练正酣,一辆辆隐蔽在集结地域的长剑战车顿时马达轰鸣。占领阵地、展开装备、起竖导弹,一系列的经典动作之后,一枚枚长剑直指苍穹,鸣啸九天。担任这次实弹发射测控指挥长的就是某旅一级军士长王忠心。
王忠心入伍29年,先后操控3种型号导弹,参与编写20多种专业教材,执行重大训练任务数十次;参加实装操作一千多次,从未出现一次失误,被誉为“士官专家、班长标杆、老兵楷模”,先后两次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当选为全国人大十二次全体会议主席团成员,被战略导弹部队授予“践行强军目标模范士官”荣誉称号。2015年10月,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在火箭军部队还有许许多多像王忠心一样的精武标兵,引领着官兵在砥砺长剑、勇攀高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某旅发射一营一连班长何贤达,成功指挥、操作发射8枚导弹,13次夺得军事技术比武冠军,入选“火箭军专业技术士官尖子人才库一级库”,荣获首届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荣立一等功。
某部二级军士长盛德华,扎根高原边疆默默奉献,在特殊岗位上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为部队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被战略导弹部队授予“忠诚使命的高原火箭兵”荣誉称号。
从实装操作到实弹发射,从国防施工到特装维修,从组训施训到基层管理,一大批新型士兵人才,活跃在战略导弹部队各条战线,屡建功勋。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士兵成为操作骨干,85%成为管理骨干……新一代士兵人才方阵,与指挥干部和技术干部并驾齐驱,撑起火箭军人才阵容的“三分天下”。
作为操作武器装备的主体,士兵已成为保持部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为此,火箭军各级党委采取请院校专家授课、送装备生产厂家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跨专业的业务尖子和等级技术能手。他们广泛开展十大砺剑尖兵、十大优秀士官、十大好班长标兵评选活动,部队上下掀起一股练兵热潮,先后涌现出“科技练兵模范战士”徐海波、“导弹工程兵模范士官”龚晓斌、“战士理论家”王圣良、北大(微博)学子高明等一大批享誉全军的优秀士兵人才。
砺剑尖兵不止是个人,还有更多可圈可点的群体。一个个尖兵带出一个“尖兵班”“尖兵排”“尖兵营”“尖兵旅”……一个个打赢群体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展现了新一代火箭军的过硬“武功”。
被中央军委授予“军事训练模范营”荣誉称号的某旅发射一营同样名声响当当。该营始终保持人装高状态、战斗力高水平,连续26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成为火箭军营队建设的标杆。
我军首个女子导弹发射连,2011年11月在“常规导弹第一旅”正式组建,加入导弹部队战斗序列。以此为开端,一群优秀巾帼英才竞相提升自身素质,投身加速前进的战略导弹部队行列。如今,在火箭军部队战斗系列里,女“剑客”越来越多。由最初的某型常规导弹部队发展到不同型号导弹部队,由1支拓展壮大为6支女子导弹作战分队。
50年铸利剑,弹指一挥间。火箭军作为我军最年轻的战略军种,近年来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战略威慑与实战能力极大提升的重要时期,一批批导弹尖兵忠诚履行使命、献身强军实践,助力大国长剑一次次壮美飞天。
从抗震模范、救人英雄到抢险尖兵,一代代英雄模范舍生忘死挺身而出——
“英烈魂”传递浓浓爱民情
人民军队来自人民,火箭军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
不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抗冰除雪,不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抗震救灾,战略导弹部队闻令出击、迅即驰援,用忠诚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用忠诚援建灾区破碎家园。孟祥斌、陈大桂、沈星等英烈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冬日的婺江两岸,有人手捧菊花,面对滔滔江水,祭奠8年前那位英雄——孟祥斌。
2007年11月30日,为了救一位轻生女子,火箭军某部机要参谋孟祥斌纵身一跃,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他高票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央军委授予他“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
时过4年,山东省青州市南阳河畔,初一学生王鸿昊不慎落水,火箭军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学院参谋沈星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奋力营救,王鸿昊最终成功营救,沈星却不幸壮烈牺牲,献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他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战略导弹部队授予他“热爱人民好军官”荣誉称号。
面对滔滔江水,军人敢于纵深一跃;面对突发灾难,火箭军将士同样挺身而出。面对突然而至的大地震,正在北川县擂鼓镇探亲的某导弹旅排长陈大桂和他的新婚妻子杨欢,毫不犹豫冲在了营救第一线,17位乡亲获救了,他们却不见了踪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陈大桂“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道德楷模,光耀千秋。他们的大义和壮举,感动了亿万人民,也成为激励官兵争做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生动教材,焕发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广大官兵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植树造林、捐资助学、文化帮扶,以各种行动支援驻地建设。
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火箭军将士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火箭军将士的誓言。
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再到西南抗旱、陇南抗洪和支援西部大开发等任务中,火箭军将士闻令而动、冲锋在前、英勇顽强,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近年,火箭军一批又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受到全国全军表彰,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强军砺剑的伟大征途中书写着华美乐章!